生成式AI的2025生死局:备案大模型仅剩37家,垂直场景定胜负
截至2025年4月,中国通过《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备案的大模型从238家锐减至37家。这场“牌照淘汰赛”背后,是技术从通用狂欢走向医疗、法律、教育等垂直深水区。
一、 2025备案生存指南
安全红线:
所有输出内容强制添加隐形数字水印(网信办追溯系统)
训练数据需通过国家语料库审核(屏蔽未授权版权内容)
算力储备≥500P FLOPS(劝退80%创业公司)
必须配备人工审核团队(每10万用户配1名审核员)
医疗:
医联科技:AI医生问诊生成电子病历(符合《电子病历应用规范》),错误率<0.2%
医保局试点AI核验处方,年防骗保超8亿元
学而思大模型:1:1还原教师讲解风格(家长投诉率降70%)
教育部许可的AI命题工具,覆盖90%中考考点
三一重工:文生3D图纸系统,缩短新品研发周期至45天
情感交互:心理咨询师联合抵制AI替代,卫健委规定须真人介入
司法判决:最高法明确禁止AI生成法律文书,仅限辅助检索
创作确权:北京互联网法院首判:AI绘画作品著作权归属提示词设计师
硬性门槛:
二、 垂直场景变现TOP3
教育:
工业:
三、 未被取代的“人类堡垒”
结语:
生成式AI的2025主题是“戴着镣铐跳舞”。在安全框架内深耕医疗、教育等刚需场景的企业,将赢得千亿级ToB市场入场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