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全国自然灾害形势如何?最新分析与应对体系全面解读
自然灾害频发,损失惊人!2025年我国自然灾害又有哪些新特点?我们又该如何系统应对?
2025年,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,我国自然灾害形势依然严峻。据应急管理部最新数据,仅8月份全国就有1001.7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,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95.6亿元2。
面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,我国已构建起全方位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。了解2025年自然灾害的整体情况和应对策略,对政府、企业和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7。
01 八月灾情概况
2025年8月,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、干旱灾害为主,风雹灾害、台风灾害、雪灾、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2。
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001.7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,死亡失踪122人,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38.6万人次2。
房屋损坏情况严重,倒塌房屋1000余户4400余间,损坏房屋1.26万户3.07万间。农作物受灾面积963.5千公顷,对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2。
整体直接经济损失达195.6亿元,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2。
02 洪涝地质灾害突出
2025年8月,全国共发生9次暴雨过程,平均降水量114.1毫米,比常年同期偏多6.6%2。
华北、西北地区灾情严重。华北大部、西北中东部和珠三角一带降水偏多2成至2倍,甘肃、内蒙古等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2。
北方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、暖湿气流及东北冷涡综合影响,降水异常偏多,造成73人死亡失踪,灾情十分严重2。
强降雨还导致西南、华南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点散发,云南普洱、怒江、楚雄等地泥石流灾害造成13人死亡失踪2。
03 干旱灾害持续发展
2025年8月,全国平均气温22.2℃,比常年同期偏高0.9℃,高温少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旱情严重2。
西北、江南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~9成,全国主要江河径流总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近4成2。
湖北、江西等地旱情持续发展,高温少雨对水稻等秋粮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。值得欣慰的是,江汉地区的阶段性干旱正逐步缓解2。
干旱灾害造成563.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,当前13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,农作物受灾面积550.4千公顷,直接经济损失24.7亿元2。
04 风雹台风灾害影响
2025年8月,全国发生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,华北、东北、西北等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,部分地区伴有雷暴大风和冰雹2。
黑龙江、天津局地出现龙卷风,风雹灾害造成全国23个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7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,死亡6人2。
台风灾害方面,8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生成5个台风,其中1个登陆我国,生成和登陆台风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少2。
11号台风“杨柳”以强热带风暴级登陆福建漳浦,并引发风暴潮,造成广东、福建等5省29.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,2人死亡2。
05 应急管理体系完善
我国已建立分级负责、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,出现灾情时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7。
应急管理部牵头建立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,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定期进行灾情会商分析,科学研判灾害形势2。
2025年进一步优化了灾情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,通过手机短信、广播电视、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6。
建立了中央-省-市-县四级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,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及时调拨物资,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7。
06 监测预警能力提升
2025年,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。气象卫星、雷达站和地面观测站构成了“天-地”一体化监测网,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6。
水利部门在全国主要江河湖泊布局了大量水文监测站,及时掌握水位、流量变化,为洪水预警提供科学依据3。
地质灾害监测方面,通过遥感技术、地面变形监测设备等手段,对山体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隐患点进行24小时监控2。
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更加多样化,除了传统媒体外,手机APP、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也成为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6。
07 防灾工程建设进展
防洪工程建设成效显著。大江大河防洪标准普遍提高,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加快,全国防洪工程体系更加完善3。
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持续推进。各地通过建设水库、塘坝、水窖等蓄水设施,增强了抗旱水源保障能力7。
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扎实推进。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了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措施,减少了人员伤亡风险2。
生态修复工程规模扩大。通过植树造林、草原修复、湿地恢复等措施,提升了生态系统功能,减少了灾害风险6。
08 公众防灾意识增强
近年来,公众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度明显提高。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,“暴雨预警”、“长江水位”、“抗洪”等内容的搜索热度环比暴涨294%3。
不同年龄段人群关注点有所不同。年轻人更关注“海绵城市”等新概念,而中老年人则更关注《防洪法》等传统知识3。
公众对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的学习意愿增强。“突发洪水如何自救”相关内容的搜索热度一天内暴涨,表明公众更加重视自身安全防护3。
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提高。企业、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,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7。
根据历史数据,9-10月我国部分地区仍可能发生洪涝、台风和干旱灾害,防灾减灾工作不可松懈。
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,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加频繁。建议政府、企业和公众都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,提高防灾减灾能力6。
每个人都要学习防灾知识,准备应急物资,熟悉避难路线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