辞职去西藏,是不是逃避?我在拉萨的42天告诉你答案
有时候,“逃避”也许是另一种开始。
2025年5月,我从北京的那间格子间走出来,拎着一个27寸的行李箱,飞去了拉萨。
没有告别,没有仪式,也没有确定的归期。
朋友说我疯了,家人以为我“情绪崩了”。
可只有我自己知道,那是我这些年最清醒的一个决定。

一、在辞职前,我的生活像一部静音影片
我曾经是北京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内容主管。听起来风光,实则早已麻木。
每天早上8点挤地铁,像沙丁鱼一样贴在人群中
白天开不完的会,晚上写不完的PPT
“996”是常态,“猝死”已经不再震惊朋友圈
有一天凌晨两点,我对着电脑里一个推迟上线的项目忽然笑了出来,笑着笑着就哭了。
那一刻,我意识到:
我的人生不是在过日子,而是在被系统“托管”。
二、为什么是西藏?
我并没有对“灵修”有什么执念。也不是因为什么“向往的生活”。
只是因为我始终记得高中语文课本里那句:
“拉萨的阳光,可以把你身上的尘埃照透。”
那年我背不出李商隐,却牢牢记住了这句“高原净化”。
我想去一个跟我的生活完全无关的地方。
我想看看远处的雪山和真实的自己,谁更坚硬。

三、在拉萨的第1天,我睡了整整14个小时
高原反应没有我想象中严重,但城市里的“惯性焦虑”并没有立刻消失。
我躺在民宿那张松软的床上,不敢相信这是真的:
没有工位、没有早报会、没有KPI
没有“老板在吗”那种微信提示震动
起床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——
人只有停下来,才能重新选择方向。
四、第14天,我在大昭寺门口看见了一个人一直在磕长头
她是个年轻的藏族女孩,应该也就二十出头,穿着沾满灰尘的藏袍,动作重复而虔诚。
我站在那儿看了将近一个小时。阳光很刺眼,我眼睛都花了,她却没有一刻停下。
你问我信什么?
那一刻我信了——
她相信的东西,比我盲目的生活更有意义。
五、第21天,我认识了一个从广州辞职来拉萨卖明信片的小伙子
他说他本来是国企职员,工资稳定,五险一金齐全。可他觉得人生一眼能望到头。
“你不觉得很可怕吗?35岁升主任,45岁买套房,55岁盼着退休,60岁死于无趣。”
我说你不怕吗?出来漂着没有安全感啊。
他说了一句话,我记了一辈子:
“不安全也好过不自由。”
六、第33天,我在布达拉宫下自言自语:“我是不是在逃避?”
那天我坐在石台上,看着阳光一点点洒在红白相间的宫墙上。
我开始反问自己:
我是不是不敢面对现实所以逃来这里?
我辞职,是为了梦想还是一时冲动?
我的价值,除了工作还有什么?
可随后我在旁边的留言墙上,看到一段话:
“离开不一定是逃避,困在原地才是。”
那一刻,我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,也像是突然看见了自己:
我不是不勇敢,我是太久没机会重新出发。
七、第42天,我决定回去,但不是回到原来的生活
我没有“被治愈”,没有灵魂升华,也没在山里悟出什么大道理。
我只是确定了三件事:
我还想写字,但不为KPI写。
我想写我看到的那些人、那些寺庙、那些故事。我不想回那家公司了。
因为我终于明白:不是我不够努力,而是那地方真的不适合我。我没逃避,我只是转了个弯。
如果一直走不下去了,那就换条路,不丢人。
八、你也想辞职去流浪吗?先问自己这3个问题
很多人看了我的故事会说:“好羡慕你,我也想去。”
但我想提醒你:浪漫的背后,是现实的磨脚石。
出发前,请问问自己:
你是真的走不下去了,还是只是一时厌烦?
你有没有存款撑过3个月最低生活?
你能否在孤独中找到安慰,而不是用热闹麻醉自己?
不是每个人都适合“去远方”,但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。
九、写在最后:不为远方,不为他人,只为你自己
我回到城市以后,换了个生活节奏,也换了种活法:
不再加班到凌晨
偶尔在咖啡馆写稿
接一些自由撰稿的项目
周末去近郊露营,或者一个人看场电影
朋友问我:“你现在快乐吗?”
我说:
“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找到‘意义’,
但我知道,我离崩溃远了一些,离自己近了一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