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人不上班靠什么活着?揭秘“灵活就业”背后的真相
“不上班,又没有稳定收入,你怎么活的?”
“靠点儿稿费、跑腿、做代购,也没饿死。”
2025年,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告别“朝九晚六”,但他们并没有完全“躺平”。而是以一种不被传统定义的方式,活着、工作着,也焦虑着。
在知乎、小红书、豆瓣、B站上,“不上班的年轻人”成了热搜关键词。
他们中,有人跑外卖、直播卖货、接PPT订单,也有人兼职写稿、帮人遛狗、照顾宠物、做家教、接话务。
这种活法,被统称为:“灵活就业”。
但这真的是自由吗?还是另一种焦虑的变种?
一、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想上班了?
1. “打工人”越来越“打不动”了
“每天早九晚九,工资5000,还要装作积极向上。”
在一线城市,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工资仅够房租和生活,扣除五险一金和交通餐饮,几乎月光。
一位985毕业的朋友说:
“我早上7点出门,晚上9点回来,一个月赚不到7000块。我算了算,时薪大概才20块,跟小时工没差。”
这还不算KPI压力、PUA管理、职场冷暴力、假装热爱等“情绪隐形成本”。
有网友调侃:
“打工是为了生活,结果生活都被打没了。”
于是,不少人干脆选择退出这场“消耗战”。
2. “灵活就业”听起来更自由
灵活就业,不需要打卡,不用看老板脸色,不必挤地铁、装社交。
可以:
白天遛狗,晚上接设计单
在家接语音客服,月入6000+
兼职代驾、陪诊、线上助理,时间自由
很多平台号称“零门槛、当日结算、弹性收入”,吸引了大量不想“社畜化”的年轻人。
一位24岁的男生小许说:
“我跑腿送花,一单赚20块,一天跑十几单,虽然风吹日晒,但比坐办公室焦虑轻松多了。”
但他也坦白:
“没有节假日、没有社保、有时候收入忽高忽低,还是挺不稳定。”
二、他们到底怎么“活下去”的?
说“活着”,其实并不容易。我们采访了5位典型的“非正式就业者”,他们的故事,或许能解答你的疑问。
案例1:兼职4份工作,一天“切换四重身份”
@小舟,26岁,北京
上午在家远程接电话客服(接入软件系统)
下午给初中生补英语(线上)
晚上兼职代驾(平台接单)
周末拍短视频(偶尔带货)
她说:“没有周末,没有休息日,但我感觉我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。”
收入:平均每月1.1-1.4万,但没有社保、公积金。
她最大的压力是:没人生病的资格,一病收入就断了。
案例2:在家写稿,一年写了200篇内容
@Yao,28岁,成都
辞职后做全职自由撰稿人,主攻自媒体、知乎回答、品牌软文。
他说:
“写一篇文章从300到800不等,一天能写两篇算高产,但审稿周期、退稿率、拖款风险都很高。”
现在他开始转型做知识博主,开专栏、卖课、搞社群。
他说最难的不是写作,而是“孤独”和“没保障”。
案例3:用“技能换饭吃”,也能月入过万
@阿璐,30岁,广州
技能:会剪辑、会设计、会文案。
工作方式:全靠熟人介绍+线上平台投稿。
她说:
“我不上班,但每天比上班还累。”
不过她也表示:
“我能决定自己不接哪单,能拒绝客户,能安排时间,这比年终奖重要。”
她现在的规划是:做内容服务外包的小工作室。
三、不上班 ≠ 不努力,反而更卷
灵活就业,并不等于“轻松自在”。很多人一天要做3份工作,收入高低全看平台推荐、客户数量、身体状态。
他们:
没有节假日
没人帮交社保
没有晋升路径
没有带薪年假
没人兜底
你可能不知道,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是:
“不敢生病,不敢停工,不敢断网。”
不是不努力,而是比正式员工更努力。因为:
他们是在没有“稳定体系”的世界里,为自己硬撑出一条生存路。
四、为什么还有人甘愿走这条“不稳定”的路?
1. 对“稳定”失望
曾经“编制”“铁饭碗”是目标,但现实是:
编制岗也在压KPI
国企也有“能走就走”年终话术
大厂随时“毕业”,岗位随时转外包
既然稳定不稳定,倒不如换个方向自己决定命运。
2. 渴望“生活的自由度”
灵活就业虽然不稳定,但却让人“能喘气”。
可以选择客户、选择工作节奏、选择生活地点、选择生活方式。
说白了就是:自由带点苦,但苦得有价值感。
五、不上班的未来,会好吗?
我们不能片面鼓励大家“脱离体制”,也不能盲目唱衰“打工生活”。
但“灵活就业”正在成为现实:
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关注(多地发布灵活就业保障试点)
平台经济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多(线上助理、陪诊、代驾、远程运营等)
年轻人开始追求“边生活边赚钱”,而不是“为了赚钱放弃生活”
未来的图景,或许是:
不再只有“班上”这一种人生,而是人人有多种选择。
写在最后
如果你也正在不上班的状态,请记得:
不要觉得自己是“失败者”
不要对“体制外”感到羞耻
更不要忘了:照顾自己,比赚钱更重要
我们并不贩卖“自由职业很轻松”的幻觉。
但我们相信,“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”本身,就是一种胜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