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两封录取通知书,我妈以为是诈骗?2025年高考系统还能出错吗?
“北京、上海两地的录取通知书,一起送到我家门口,我妈以为我被骗了。”
这个夏天,一条关于“高考双通知书”的帖子突然在家长群刷屏。2025年的高考系统早已实现省级直通,怎么还会出这种“撞车”?是乌龙,是系统延迟,还是我们根本就没看懂志愿投档的“灰色地带”?
今天我们不炒作、不煽情,带你把这件事讲清楚。
一、事情的经过:两封通知书,谁都没错,但都不完全对
小林(化名)是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应届考生,高考成绩623分。她的志愿填报顺序如下:
北京大学(提前批 A段)
上海复旦大学(本科一批)
浙江大学
南京大学
按照流程,她在6月25日那天已经收到“北大投档确认”的短信,并在系统上完成“确认操作”。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。
7月31日,她突然收到了第二封通知书:来自复旦大学,还盖着校长章,邮戳时间为7月28日。
她妈第一反应是:“是不是诈骗?”——但寄件人、编号、落款全部真实,EMS单号也可追踪。
她懵了。复旦不是她第二志愿吗?北大已经确认了啊。
二、2025年高考录取系统,到底还能不能“撞车”?
不少人以为,现在都是大数据和AI智能录取,不可能出错。
但真相是:制度确实智能了,但系统≠流程本身。
❓ 为什么会出现“双录取”?
**提前批和本科一批是“平行运行、独立录取”**的两个系统
有些省市(如北京、山东)是先进行提前批确认,考生如果未及时锁定,或院校未提交系统关闭标识,可能会被本科一批同步录取系统对接存在“人工校核+技术延迟”交叉时段
招生办可能在后台操作延迟1~2天,而邮政寄发流程不以投档确认结果为准,而是依据名单安排物流部分院校为了确保录取率,会“主动补发”通知书做候补确认
一句话解释:人已经被提前批录取,但本科批未完全识别成功,或校方未撤回流程,系统自动生成投档→发函→寄出
三、通知书≠最终录取凭证!看这几点确认你被谁“真正录取”
有家长说:“反正哪边都能上,挑个喜欢的呗!”
错!你不能想上哪个就上哪个。
真正生效的,是【省级招生考试院官网】公布的录取状态。
正确做法:
登录本省招生考试院系统
查看【录取院校】与【录取专业】
若和纸质通知书不一致 → 以官网为准
拨打目标院校招生办电话,确认是否具备“学籍备案资格”
通知书只是形式材料,不具备法律录取效力。
四、别再说“系统出错”了,是你没理解高考志愿逻辑
这几年,每到高考季就会有一些“乌龙”新闻登上热搜:
“一所大学给两个考生发了相同编号通知书”
“收到别人家的专业课程表”
“通知书内容和志愿填报不一致”
但这些都不是AI系统的问题,而是:
人工审核仍然参与志愿确认流程
高考志愿录取不是线性匹配,而是权重优先 + 顺序判定 +区域调剂
部分高校(尤其综合类985)采用“双确认制度”,也就是“你说你愿意,我还要看你是不是稳”
所以请记住:
高考志愿录取,是一个多维度、包含人工交互的复杂过程,不是机器一次配对就结束。
五、“我妈真的撕了其中一封”,家长该如何正确处理“双通知书”?
来自湖南的家长刘女士在群里留言说:
“我女儿也收到两封,北邮和南开,结果我直接撕了北邮的,以为是骗子寄的,后来发现南开其实没投上……”
这事真的不是笑话。
你收到两封通知书时,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:
先核查:投档记录 + 招生办官网信息
不要撕毁任何材料,全部拍照留存
打电话比网上问靠谱,特别是加盖章的材料要留证据
拨打96110反诈热线确认邮政是否合法渠道
六、有没有可能真的“双录取”?答案是:理论有,现实无
如果你查到两个高校都显示“已录取”,你中奖了?不。
教育部规定:每位考生只能被一个全日制统招本科院校正式录取
如果系统出错,招生办会主动联络你撤回其一,或进行学籍注销处理
最终以学籍备案平台(教育部学信网)登记为准
七、总结:别怕“两个录取”,怕的是你没确认清楚
2025年再智能的录取系统,也要靠你亲手点下确认按钮。
如果你孩子今年也碰上这种事,不要慌张,不要删通知书,不要听楼下大爷说“你随便选”,你要做的是:
✅ 登录考试院官网
✅ 打电话给目标院校
✅ 拍照留证,稳住情绪
✅ 按省份规定时间内做最终确认
别把人生的重大转折,交给一张邮政快递来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