恋爱中如何避免情绪化:慢慢学会的温柔
刚和阿程在一起的时候,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一次电话。有一次他下班没给我回消息,我等到晚上十点,情绪已经攀到顶点。电话一接通,我就像开闸的水,把埋在心里的委屈全都泼了出来:“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了?”
他沉默了几秒,只说了一句:“我刚加完班,正走在回家的路上。”那一刻我有点愣,后知后觉地意识到——我不是在询问,而是在控诉。
那通电话之后,我们冷战了三天。我一直在想,如果当时我能多问一句“你是不是很忙”,事情会不会不一样?

情绪化的背后,其实是害怕
恋爱里的情绪化,大多数时候不是因为那件事本身,而是背后的不安和害怕。
我翻看自己以往的聊天记录,发现我生气的场景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我感到被忽视。比如他没秒回消息、和朋友出去没提前说、见面时看手机太久。这些事单拎出来都不算大事,可在当时的我看来,像是“他不重视我”的证据。
心理咨询师曾跟我说过一句话:“情绪是信号,不是武器。”那一刻我才明白,我过去总是把情绪当成了证明自己重要的方式,却忽略了它本来只是提醒我——我需要被理解。
先学会“暂停”
后来每次情绪上来的时候,我会试着先暂停一下,不立刻开口。
有一次我们约好周末去看电影,他迟到半小时,我刚想发火,突然想起咨询师说的“先确认信息再表达感受”。于是我问他:“你是不是路上堵车了?”
结果他指了指裤子上的油渍,解释说电动车链子出了问题,他推着走了两公里。那一刻,我的气消了一半,甚至有点心疼他。

换一个角度想
阿程有时也会情绪化。有一回我和同事加班到很晚,他发来一连串“你怎么还不回家”的消息。我本能地想回一句“你管得真多”,但想到如果角色互换,我可能也会担心,于是我给他拍了一张办公室的照片,还加了一句“快做完了”。
他回了个笑脸,说“那等你”。
很多时候,换个角度想,情绪就会变成关心。
不把所有问题都丢给对方
恋爱里,我们很容易期待对方随时懂自己的心情。但成熟的感情,不是永远被理解,而是自己也要学会照顾好自己。
我开始尝试在心情不好的时候,先去跑步、听音乐、或者写日记,而不是第一时间把负面情绪丢给阿程。
有一次我心情很糟,独自去逛了夜市,买了一个热乎乎的手抓饼。走在灯火通明的街上,我突然觉得,原来安慰自己也可以这么简单。
给情绪一个出口,而不是爆发口
我和阿程后来约定,当我们觉得对方做的事让自己不舒服时,可以先用一句“我有点在意这件事”作为开头,而不是直接说“你怎么能这样”。
有一次我嫌他洗的碗太油,就这样开了个头。他愣了两秒,笑着说:“好,下次我多冲两遍。”如果换成以前,我可能会冷着脸说“你根本没认真洗”,结果他也会顶回来。
温柔需要练习
我曾经以为,感情里的温柔是天生的。现在才知道,温柔是一种需要练习的能力。
这几年我们都在学——学着在情绪上来的时候先停一下,学着用更好的方式表达不满,学着不把彼此当成发泄的对象。
有人说,真正稳固的感情不是没有争吵,而是争吵过后还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吃饭。
我想,这也是避免情绪化的最终意义——让感情可以走得更久。
那天翻出我们最早的合照,我看到照片里的自己笑得有点羞涩。那时的我,不会想到几年后的自己,会因为一次迟到而努力压住火气,也不会想到,原来耐心和克制也是爱的一部分。
感情里,没有人天生会处理情绪,但只要愿意学,就总能学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