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怎么调理身体?抓住“作息—饮食—运动—情志”四根绳,先稳脾胃再谈进补(含一周作息与按压穴位)

2025-08-17 问鼎新知 全网热搜 阅读 8

先立个总原则:**先规律、后饮食、再起居;先调脾胃,少碰大补。**中医讲“后天之本在脾胃、阳气赖运动、肝喜条达、肾喜温养”,照这个路子走,八成问题会缓下来。


一、作息先稳:固定起床与三餐,比什么补品都强

  • 起居:尽量23:00 前睡、6:30–7:30 起;昼行夜卧,给肝肾留修复窗。

  • 餐时早饱七分、午饱八分、晚饱六分;三餐定时定量,冷热相当。

  • 水温:温热水为主,少冰冷(易困脾阳)。

  • 环境:腹背注意保暖,空调房别直吹腰腹与颈部。

判断是否“在调”:早醒不困、食欲稳、手脚温、舌苔薄白、二便通畅


二、饮食调理:先护脾胃,再谈疏肝与化湿

中医怎么调理身体?抓住“作息—饮食—运动—情志”四根绳,先稳脾胃再谈进补(含一周作息与按压穴位) - 问鼎新知—专业问答社区—海量专家解答平台

1) 日常配比(随手抄)

  • 1 份蛋白(鱼虾禽蛋豆) +2 份蔬菜(叶菜+根茎) +1 份主食(粗细搭配)。

  • 烹法:蒸、煮、炖、清炒为主;少炸烤辛辣与重口重咸。

2) 温和“食疗”示例(是食物不是药)

  • 健脾胃:小米/山药粥、南瓜粥、胡萝卜牛肉汤。

  • 疏肝解郁:紫苏拌豆腐、莴笋拌鸡丝、少量陈皮入菜。

  • 化湿(梅雨、体沉乏力、舌苔厚腻时) :薏米赤小豆煮水/煮粥(孕期慎薏米),清淡少油。

  • 润燥(秋冬/咽干便秘) :雪梨炖银耳、芝麻核桃糊(糖友少糖)。

不建议自购进补(人参/鹿茸/附子等温补或寒凉药材)——辨证与剂量需专业医师判断,自己乱用易上火/伤阳/伤胃。


三、动则生阳:每周 3–5 次中低强度 + 1–2 次力量

  • 日常:快走 30–40 分或骑行,微汗即止

  • 力量:深蹲/臀桥/俯卧撑/划船(家里可用弹力带/水壶),每次 20–30 分钟。

  • 拉伸:早晚各 5 分钟开肩、展背、拉髂腰。

  • 八段锦两式(易上手):

    1. 双手托天理三焦:吸气托举过顶、呼气还原×8;

    2. 左右开弓似射雕:开胸运展肩×8。
      目的:舒筋活络、疏肝理气


    四、情志调畅:肝喜条达,先把“火气与郁气”放下

    • 三段式呼吸(4-2-6):吸气 4 拍—停 2—呼气 6,连做 3–5 分钟,睡前/烦躁时很好用。

    • 十分钟晚间“担忧清单”:把第二天待办写出来,情绪从脑中“搬到纸上”。

    • 微社交/日晒 20 分钟:散步+见阳光,改善昼夜节律与心情。


    五、在家可做的温和按压(非医疗,舒服为度)

    原则:不追疼、以酸胀温热为宜;孕期、伤口感染、静脉曲张区、严重慢病或服用抗凝药者先问医生。

    • 足三里(胃经):膝盖下四横指、胫骨外侧一横指处。

      • 益处(传统观点):健脾胃、助运化。

      • 方法:拇指按揉1–2 分钟/侧,每日 1–2 次。

      内关(心包经):腕横纹上三横指、两筋间。

      • 传统用途:安神理气、缓解心悸胸闷、易烦。

      太冲(肝经):大脚趾与二脚趾缝顶端后陷处。

      • 传统用途:疏肝解郁、舒缓“上火易怒”。

      泡脚:40℃ 左右温水15–20 分钟,睡前 1 小时;糖尿病足/外周血供差者避免高温久泡。艾灸有烫伤与烟雾风险,不建议自行施灸


      六、一周“中医化”作息参考(可打印)

      时间建议
      06:30–07:30起床+温水1杯+开窗换气+简短拉伸
      07:30–08:00温热早餐:小米/山药粥+蛋白(蛋/豆/鱼)
      12:00–13:00午餐八分饱,饭后百步走
      13:00–13:20困可短午休≤20 分钟
      17:30–19:00晚餐六分饱,少辛辣油炸
      19:30–20:10散步或八段锦 + 轻力量
      21:30温水泡脚、手机降亮、写“担忧清单”
      22:30–23:00熄灯(卧室暗静凉


      七、温和日常饮品(当“水”喝,不是治病)

      • 姜枣水:姜2–3 片+ 红枣1–2 枚开水冲,体寒、手脚凉者可试(糖友少枣)。

      • 陈皮普洱/熟茶:饭后半杯,油腻后更舒服(胃酸多/夜晚慎多)。

      • 菊花枸杞茶用量少、白天喝,润燥护眼;夜间多喝易夜尿。

      • 薏米赤小豆水体湿重时少量代水,孕期慎薏米

      以上均为普通饮品不替代医疗;孕产妇、慢病或用药者先问医生/营养师。


      八、这些情况别拖,直接就医

      • 持续发热、消瘦、夜间盗汗、剧痛等“红旗”症状;

      • 长期严重失眠、明显焦虑抑郁

      • 慢性病失控(血压、血糖、甲状腺等);

      • 孕期/哺乳期/儿童出现异常不适。

      “调理”只能做底座,诊断与用药请到正规医院或合格中医师处辨证。


      30 秒行动卡(现在就做)

      1. 入睡时间定在 23:00 前、起床固定;今晚泡脚 15 分钟。

      2. 明天早餐换成温热粥 + 蛋白,午晚餐执行七/八/六分饱;冰饮先停 7 天。

      3. 每天快走 30 分钟,睡前按揉足三里/内关各 1–2 分钟。

      4. 用一张纸列担忧清单,把情绪外包到明天处理。

      5. 一周后检查:食欲/精神/睡眠/手脚温度是否改善;若无明显改善且有异常症状,尽快就医

相关推荐